close



從遞減的語音細說祖先的故事
語言是抽象的認知體系所衍生的社會行為,它的變化極快,很受環境影響,竟然也遵循奠
基者效應的遞減原則,為人類祖先「出非洲記」的可能性再添一筆證據。

撰文╱曾志朗


人類對宇宙萬物的好奇,有的只針對很小的事物,一棵樹,一隻蜜蜂,大老鷹,小麻雀,
露珠,花草,等等,都是個人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範圍內,仔細觀察,詳實登錄,並記載它
們的變化,數據豐富了,就能描繪出它們的特徵和個別差異。這些知識,加上自己參考專
家的報告和論文,融會貫通之後,也能自成一家之言,變成業餘的科學人。最近我在一位
朋友家,就遇到了一位退休的法官,他喜歡櫻花,數十年來,斷案之餘,研究各類花種,
並在氣候適宜的山上買地,墾地,種起上品的櫻花;失敗,再種,請教各地專家,也出國
去看各地有名的櫻花,和當地的研究員討論,然後回家改良。如今,每年春天一到,園子
裡開滿美麗的櫻花,連國外專種櫻花的學者都大為驚豔,前來賞花,登門討教,大家都稱
他為當代的櫻花博士。這種透過個人努力就可以達成的成就,例子很多,台灣有很多茶博
士和業餘昆蟲家,學問都不輸給學院裡的專家。

但自然界的事物變化,常常是超乎個人的生命極限。一個人若想知道物換星移的變化,即
使擁有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窮其一生天天觀測記錄,也只不過記下了星際間小小的一段
變化。想要了解天體移動的現象,就必須靠前人數十年的觀測和記錄,靠前人之前的人數
十年觀測記錄,還有之前,之前,之前的人觀測記錄後的累積和矯正。兩千多年前,天文
物理學的先驅希巴克斯(Hipparchus)和托勒密能夠完成史無前例的星象圖,靠的當然是
在他們之前數十代星象官的觀測和記錄。這類研究必須是一代又一代建立在時間主軸的觀
測累積上。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研究則需橫跨空間知識的累積,才有解答的可能性,單靠個人
也無法完成。例如,若想知道現在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不同的語言,那答案一定不是一個人
所能解答,必須有成千上萬受過語言學訓練的研究者,到世界各個角落聆聽並錄下人們說
話的語音,然後在某些語言的特徵上,訂下比對的條件,才能數出一個一個不同的語言。
用這種方式橫跨全世界各地的記錄,目前大概有9000種左右的不同語言。很顯然的,跨語
言的研究,要靠散在各地的研究者集體努力才有可能。如果把研究的議題更擴大一點,問
人類曾經有過多少不同的語言,那就更不可能是一個人的能力所及了。

更重要的是,歷史語言的追溯,不但要當代人的記錄,更要能比對上幾代學者留下的語音
記錄和分析,進行重建的工作。而且由於遷徙和擴散,人們的語音也發生了變化,人類到
底曾經出現過多少種不同的語言就很難計算了。例如在佛經裡梵文的"bhrater",其實和
希臘語的 "phrater" 同源,可追溯到拉丁語的 "father",從中又變化成為古愛爾蘭語的
 "brathir",到今日英文的 "brother"。所以,想要解答人類語言如何起始和演化的大「
哉問」,則時空語言資訊的整合,就絕對需要集合數代的研究者,成立跨越時空的基礎建
設平台。

這個巨大的語言建設工程,是由德國萊比錫馬克士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一群學者,
號召全世界40多位學有專精的語言研究者共同完成,基本上是一個很大的資料庫,收集了
各地語言學者竭畢生之力所建構語言結構(語音、語法和詞彙)的敘述性資料。一共有
141張語言地圖,每一張地圖登錄了從120到 1370種不同語言的特徵描述,每一個語言的
每一特徵都用一個符號來代表其程度的多寡。整個資料庫一共收集了2650種語言,包括了
超過5萬8000個記載語言特徵的數據點(date的point)。

2005年夏天,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了這個資料庫的光碟版,馬上就引起全世界對語言研究
有興趣的專家學者及業餘人士的注目,資料庫的使用頻率非常驚人,新的數據包括一些已
經消失了的語言的特徵資料,也被研究者主動納進。到了2008年,才三年時間,資料庫就
必須重新整理編輯,而目前已有線上版本出現了,對語言多采多姿的表達方式,提供了最
完整的證據。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1年第111期5月號】

--
網址:
http://sa.ylib.com/forum/forumshow.asp?FDocNo=1772&CL=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lis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